金秋十月,细雨润物无声。2025年10月24日,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决策部署之际,会计学院教师康蒙、王曼娟、李苗一行走进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庄镇黄冈学府城社区,以“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培训进小区”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兼具政策高度与民生温度的教育实践活动。这场秋雨中的“绿色对话”既是高校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注脚,也是响应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号召的基层实践,为推进西咸新区“无废城市”建设注入了力量。
活动伊始,社区广场上,教师们早早地布置好了宣传展台。康蒙老师手持最新版《陕西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拉家常”的方式开启政策解读:“各位叔叔阿姨,您知道吗?咱们陕西今年把垃圾分类纳入了民生工程考核,就像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您今天分好的一袋垃圾,可能明天就成了再生资源的“宝贝疙瘩”。同时王曼娟和李苗老师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结合图文详解“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标准,特别针对社区常见的“大骨棒(属于其他垃圾)、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奶茶杯(需洗净后归类)”等易混淆垃圾,通过实物对比图进行重点标注。以前总觉得分类麻烦,听老师们这么一说,原来每分对一次,都是在给地球“减负”!居民张大爷感慨。



活动期间,教师团队深入社区垃圾投放点实地考察,重点检查分类标识清晰度、投放设施便利性及保洁员指导情况。在与居民座谈时,多位老年居民坦言:“道理都懂,但有时候拿着垃圾袋站在桶前,还是分不清该扔哪个”。针对这一“关键小事”,团队立即组织“银发课堂”,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演示”方式,手把手教老人识别常见垃圾类别:“中药渣是厨余垃圾,但用过的纸巾要扔其他桶;塑料瓶要压扁再投,能省出更多空间...”
调研中发现,老年群体既是垃圾分类的“支持者”,也是需要被精准服务的对象。李苗老师在科普笔记中写道:团队同步收集了“夜间投放点照明不足”、“分类指引图标太小”等12条建议,将形成专题报告反馈至社区及街道,为后续设施优化提供参考。
活动尾声,老师们向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希望每位居民都成为“绿色合伙人”——您教孩子分一次垃圾,就能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您提醒邻居正确投放,就能汇聚一份社区的力量。

此次科普活动,是我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我校将持续发挥高校智库优势,通过“教师+学生志愿者”联动机制,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推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的良性循环,为西咸新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