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世纪砥砺奋进,五十载春华秋实。
伴随着五十年艰辛耕耘、桃李芬芳的喜悦,秋菊溢金,丹桂飘香的10月,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隆重而热烈的五十华诞。
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和奋力开拓,今天的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会计专业为龙头,财经类专业为主干,旅游、电子信息技术、土建等专业群协调发展的颇具社会影响的高职院校;探索出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财经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办学特色。5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万多名财经类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弦歌永续,薪火相传。以学院50华诞为契机,回顾总结50年来走过的历程,弘扬“博学、慎思、诚朴、笃行”的校训,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广大师生感慨万千: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行政上隶属于陕西省财政厅,业务上受陕西省教育厅指导。其前身是1960年创建于古城西安的陕西省财政学校,后依次更名为陕西省统计财金学校、陕西省财政会计学校、陕西省财经学校,1986年迁建历史文化名城咸阳,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独立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在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多年来,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省级50多项荣誉称号。1994年被国家教委、体委、劳动部授予“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称号;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财政部授予“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单位”称号;1998年被省委授予“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01、2008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 “文明校园”;多次被省教育厅授予 “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创新实践
彰显教学改革新成效
多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人才培养特色和整体办学实力取得显著成效。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一是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以教学为中心是学院上下的共识,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师资保证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切实保障。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大优势专业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优秀专业2个,省部级精品课程4门,教学手段均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在全省高等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形成了以会计专业为龙头,以财经类专业为主干,以旅游、电子信息、土建类专业群为支撑,多类专业相互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二是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了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的60个会计专用教室和一次性可容纳600人进行实训的校内实训中心,教学用电脑1037台;有117个多媒体教室;拥有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600个座位的会计实训中心,270个座位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530个座位的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及网络实训室,59个会计专业专用教室配有会计实训资料,具备课堂实训条件,并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百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图书馆藏图书64万册。校园网覆盖了所有教学和管理821个信息点。
三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会计岗位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学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基本保持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课程实训+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训即:各主干课程每周4节理论课、2节实训课、期末1周实训课,模拟实训即: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学期进行为期6周的模拟仿真实训,顶岗实习即:在模拟实训完成后,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或自主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为期9周的顶岗实习。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严格遵循“八双”教学模式。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院突出了实践性教学,已形成了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八双”教学模式:“双内容”就是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安排理论教学内容,按照“课程实训+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双大纲”就是对主干课程分别编写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双教材”就是对专业主干课程一律采用自编实训教材和规划教材。“双计划”就是同时编制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种授课计划。“双师型”就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双课堂”就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形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双课堂模式。“双考核”就是对学生的实训业务操作与专业知识掌握分别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价体系。“双证书”就是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学院不断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确保了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缩短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职业视野,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专业任课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人才兴校
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学校生存的根基和发展改革的核心问题。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学院把人才战略作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多年来,学该院立足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激励,建立了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推行教师聘任制;在岗位设置、师资调配、职称评聘等各个方面首先保证重点学科梯队建设。在收入分配方面,不仅将教师收入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还建立了对一线教师待遇从优、报酬从优的倾斜政策。
二是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政策,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为了鼓励教师在岗进修,学院规定教师脱产学习期间的福利待遇和晋级晋职不受影响,并承担全部学习费用。近年来,学院选送4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深造,安排300余人次专业课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对一”实践锻炼。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将优秀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的重要岗位,支持他们主讲核心课程,主持科研项目。
三是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速师资队伍整体提升。学院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聘有兼职教师28人,占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总数的26.7%。聘请百余名高校知名教授、行业著名专家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充实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促使各教学团队做到提高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相结合、钻研理论与参加实践相结合、队伍的合理结构和动态平衡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
四是积极探索教师管理新模式,强化职称评审导向作用。学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督导室,建立完善了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教学监督和评价制度、听课制度、学生测评制度和教师奖惩制度,分层次、不定期地对全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中,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率均达到了95%以上。强化职称评审导向作用,提倡平等竞争、择优晋升,教师中获省级以上荣誉和奖励10人次,厅级奖励32人次,5人获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5人获“陕西省职业教育知名教师”称号。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形成了一支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科研力量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65人,“双师”素质教师110人。广大教师在搞好教学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凸显学科专业特色,提升了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2001年至2009年,全院教师在各类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709篇,其中核心期刊189篇,5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奖励;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类教材专著249本(主编81本,专著6本)。其中,《管理会计》、《基础统计》被教育部选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成本会计》和《基础统计学》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普通高校优秀教材;2009—2010年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
拓展资源
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
学院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社会,强化实践能力,实现互惠共赢”的原则,整体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省国资委监管的23家大型国有企业、省内著名的57家会计事务所以及其他领域78家资深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人员指导实践教学,构建起了广泛的产学合作网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培训服务,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也为教师社会实践和学生岗位实习创造了条件。目前,多个“培训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定点机构”在学院相继挂牌成立。两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希格玛”、“正衡”奖学金。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会计工作标准”、“会计人员能力认证体系”,在10多个高等院校和企业推广试行,得到认可,也受到财政部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德门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素质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要求,注重打造精品,突出特色,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统筹预算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把学生工作的重点放到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上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职业能力或专业基本技能的考试和鉴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证、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合格率达到90%,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达到75%。参加“第16届海峡两岸珠算、珠心算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省市大专院校职校学生珠算大赛中屡获第一名;在全国第3届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陕西赛区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在第3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优秀奖,参加陕西省计算机操作竞赛,屡获团体一、二等奖;在全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名列前茅,有多人在全国和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奖。
学院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了涵盖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等各个方面完善的学生素质教育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院连续五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职教院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院代表队参加陕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连续七年获得高职高专组团体总体第一名。
学院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多年来,学院在抓好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同时,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地对党员进行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活动,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现代文明素质,形成了高尚的文明风气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努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在专业上办出特色,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行业著名”的高水平的高职学院,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朱永斌)
源文件:陕西日报